民谚有云:“立秋之日凉风至”,其实这“凉风至”并不会像我们想象之中,带来一个凉爽的秋天,黄河以北的地区,在早晚时会迎来一些凉意,但整个白天,尤其是中午,气温仍然很高。
所以老百姓常讲:“立秋早晚凉,中午汗还淌”、“立秋反比大暑热,中午前后似烤火”的说法。

立秋之日尽管被认为是秋天的开始,然而无论是气候特征,还是人们的感受,这时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秋天。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,余暑虽未消,却正是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。 中医认为认为长夏属土,脾主长夏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里倡导“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”,此时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。在漫长酷热夏季,很多人都会出现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,而且很多人相信“立秋抓秋膘”,一到了秋凉伊始就开始贸然进补,连续大鱼大肉或过于油腻的补品进入肚子,骤然加重了脾胃的负担,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一下子承受不了,很容易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,出现胸闷、腹胀、厌食、消化不良、腹泻等症。

此时,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遵循自然界规律,发生相应的变化,注意保养体内阴气,不耗精伤阴。提到养阴,就不能不说到秋季的主气——燥气了。“秋燥”空气中缺少水分,人体同样缺少水分,由此津亏液少而易伤阴,同时我们中医讲“燥易伤肺”,因而燥气伤人多与肺脏有关,“肺燥”也就成了我们在秋天总能听到的名词。
结合这两点我们就要注意了,饮食上应以去暑补气,增强脾胃功能为保障健康的重点。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,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,又易消化的食物,以调理脾胃功能。
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经常给自己“补液”,多喝水就是其中的一个必要手段,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方法“朝朝盐水,晚晚蜜汤”,也就是给我们的白开水里加点料,白天喝水时少放点食盐,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。 在饮食上,中医认为秋季当“少辛增酸”,所谓少辛,就是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,这是因为肺属金,通气于秋,肺气盛于秋,少吃辛味,才能防止肺气太盛。如杨梅、梨、葡萄、石榴、番茄、柠檬等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来抑制肺气。
此外,奶制品、豆类及新鲜蔬菜、水果均宜适量食用。如果你所处的地区湿气比较重,还是要注意除湿,可以多吃些薏米粥、冬瓜粥、红小豆粥等有除湿功效的食品。